首页 > >内容

CFA备考:拖拖拉拉的你其实还有救

2019-6-28     来源:

经常有考生“下定决心周末好好学,结果一觉睡到快中午,干脆不学了”“倒数周都在说总复习查漏补缺和刷题了,可我第一遍都还没看完……”“怎么办?”“还有得救么?”……阿弥陀佛,掐指一算,还有七七四十九天,本妞决定再施法相助,能救多少算多少吧!


CFA备考:拖拖拉拉的你其实还有救


来做一道算术题

眼看着时间在你各种不想学、无数个推到明天的拖拖拉拉中越来越少,不知道前期放太松的你从现在开始除了心理紧张焦虑,实际行动上还能不能真正加紧步伐。

这时候就需要将剩下的时间做一个计算:官方推荐CFA平均每一个级别知识点过一遍至少要用时300小时(智商正常的情况下,超常和超感人的不算),我们假定大部分人目前已经完成100小时学习。如果按脱产算,除去睡觉7小时、吃喝拉撒3小时外加1小时放空和1小时机动时间,每天还剩12个小时自由支配,完成剩余200小时需要不间断学习约17天;如果上班族按照工作8小时算,通勤路上也能学习的话,每天还剩4个小时,那么计算结果约为50天。

现在还有7周,处于非人类高密度用时与正常用功程度用时之间的一个状态。也就是说,成与不成还是看你能不能对自己下狠手了。记得有考友分享过一个口号“只要学不死,就往死里学”。最后的冲刺请对自己多念几遍。

无论你是因为学习拖延症造成没时间再好好复习一遍,还是少刷很多题,甚至是还处于第一遍的学习状态,你所能做的都只有加倍付出辛苦去弥补之前挥霍的时间。

一个人的得与失都是均衡的,前面享受了太多后面加倍痛苦太正常了,所以你的努力从来不会太晚,只是努力的辛苦指数越到后面越会呈几何级增长。既然你还想要那个最终的结果,那么与其花时间懊恼焦虑,不如拿起书本多做一道题、多背一个知识点!因为,从现在开始,你的时间都要按秒算啦!

请你比平时早起一小时

很多人白天沉迷于各种外界干扰,到了晚上因为愧疚感而熬夜学习,结果第二天一觉到中午,就会出现干脆破罐破摔接着玩一天……其实又没学好也没休息好,还浪费了第二天大把的时间,如此恶性循环,造成整个人的学习状态一直都无法达到冲刺的要求,完成基本学习任务都难,就更谈不上把失去的时间恶补回来了。

这时候的你最需要的一剂药方说简单也不简单:早睡早起一下呗。你只要试过几次就会发现,早起绝对会让你精神矍铄一整天,同时发现时间怎么会多出来这么多!而且从现在起调整生物钟,也有利于适应7周以后到来的考试时间。

小编知道,这个貌似容易的事情,可能坚持下去非常困难。否则就不会出现这么多被“拖延症”长期困扰的小伙伴了。不过,你可以想想看,虽然现在已经在学习上做不成“早晨鸟”了,但是我们可以试着从行为上模拟一下,从比平时早起一个小时做起,甚至是早起个一刻钟也可以啊。

而且现在快到夏天了,天亮的早、也越来越热,早起的各种阻力相应减小。实在不行,就利用一下自己的虚荣心,咬咬牙早起一次,在朋友圈里秀一个凌晨的风景,标记自己的进步,还可以天天打卡早起学习或者早起锻炼,仇痛亲快,岂不爽哉!

制作“潘多拉”盒子

很多小朋友拖拖拉拉的毛病是因为除了学习之外,自己想做的事情和别人想找自己的时候都太多啦!谁叫咱是这么兴趣广泛又广受欢迎的一个人呢?好吧,特殊时期,小妞建议你给如此丰富多彩的自己做一个“潘多拉”盒子:把所有喜欢做的事情写成一个一个的纸条,放到一个盒子里,上面写上警示语(越恶毒越好),提醒自己看完额定时间的书或者完成某个学习任务,才能拿出一个去做。

不要小看这么一个小动作,有时候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自制力其实需要一个仪式感。无论是要去做的还是禁止去做的事情,有了一个有形的东西摆在你面前,总是强过只在脑子里想一想的。用一个盒子关住你的所有不安分:盒子里面是那个原本喧嚣的世界,盒子之外一切都归于平静、只属于“我与学习、我与考试”。

利用好最后的救命稻草

满打满算就这么些时间,就必须抓住所有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,提高效率与得分率、努力实现事半功倍。

不会抓重点又容易焦虑而失去方寸的同学,可以考虑抓住最后的机会报名品职冲刺PLUS班,让老师和助教带着往前冲,尽可能多的将每一秒珍贵的时间用在考试重点上、用在掌握应试技巧上、用在直接备战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上。

面对短期要记忆和理解海量知识而脑子发木的同学,看到品职最近倾情奉献的框架图和闪卡了吗?赶紧利用起来,通过框架图有重点有章法的学习知识点、建立知识体系;通过闪卡不断增强记忆点、提前模拟考试做题状态。记得无论到什么时候,尤其是最后的冲刺,品职的小伙伴们会一直跟你站在一起、为你的奔跑助力!

好啦,所有痛定思痛、坚决从良的同学们,做好以上几点,你们统统还有救!赶紧从现在开始,开展自救行动吧!

温馨提示:因考试政策、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,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异议,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!

本站均为转载稿,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函联系。